法视频讯(通讯员 贾迎迎 赵君禹)近年来,山东省禹城市司法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,秉承“应援尽援、速援优援”的服务宗旨,通过建立“123+N”法律援助工作模式,在新时代发展下打造法律援助工作新模式,不断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,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需求。
构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 打造“禹爱同心援”品牌
禹城市法律援助中心建立“线上+线下+部门联动”法律援助综合服务平台,解决服务群众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一是畅通线上申请渠道,实现“法援云服务”。群众通过电话、微信、邮件等方式远距离咨询法律问题,也可以通过“法援在线”公众号进行线上申请。目前,在全市11个乡镇司法所建有法律援助工作站,配备法律视频终端机,群众可在就近乡镇获得法律援助初审和申请格式文书,也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与值班律师面对面咨询。
二是完善线下服务流程,实现“一站式服务”。施行“来一次、全解决”服务模式,法律援助窗口设立咨询员、受理员、审批员、信息员、监督员、档案员“六员岗位”,将法律援助申请、审核、受理、指派、归档流程一站式完成;对出行困难、不会使用电子设备的老年人,实行预约上门服务,法律援助中心留存影像资料。
三是构建部门联动机制,实现“职能大融合”。在工、青、妇、残联、人社、民政、住建等部门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站点23个,注重加强部门职能融合,建立健全部门间业务衔接、转办机制,形成联动互补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,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维权“入口”,构建部门联动、职能融合的“大法援”格局。
立足民事+刑事全覆盖 新发展注入法律援助新内涵
一是拓宽法律援助服务领域。面对新发展形式,民事案件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,试行“法援助企 营造优良营商环境”措施,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。在业务大厅设立”中小微企业法律咨询窗口”,围绕中小微企业进行定点走访,对困难企业及时提供法律咨询,助力企业发展。2024年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30余次,为一家涉刑企业指派律师提供辩护。对外卖员、快递员、网约车司机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,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和服务3场次。
二是深化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工作。与公检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,建立日常业务联络工作群,及时解决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。目前公检法所有指定类刑事案件全部通过“法援在线”综合管理平台进行线上流转,实现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,推进审查起诉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,促进了刑事案件当事人人权保障。2024年以来,办理刑事法律援助案件184件、认罪认罚后见证案件245件。
突出三个重点 提升法律援助服务质量
一是提高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服务水平,打造专业化、职业化法律援助团队。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培训会,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,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,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,不断规范法律援助办理程序,推动法律援助工作“三化”建设再上新台阶。
二是提升律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,打造过硬法律援助律师团队。积极开展援助律师培训活动,提高律师业务技能。建立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律师库,对不同律师、基层法律工作者擅长领域分类管理,确保提供法律援助服务时“术业有专攻”。
三是加强案件质量监管,提高案件办理质量。通过制定统一的法律援助格式文书、开展案件质量评查、旁听庭审、案件回访、案件质量差额补贴等方式,加强案件质量监管,不断优化法律援助案件办理和服务流程,提升了法律援助的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。
聚焦纠纷痛点 建立“法律援助+”服务模式
一是“法律援助+公益普法”,提高法律援助群众知
晓率。成立禹城市“贴心法援”志愿服务队,采用“每月一主题,月月有普法”宣传模式,坚持法援宣传常态化。结合“法援惠民生”品牌活动实践,针对法律服务对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5场次,接待群众法律咨询1000余人次,发放各类宣传资料7000余份,大大提高了群众对法律援助的知晓率,将法治成果惠及更多困难群众。
二是“法律援助+登记备案”,筛选潜在法律援助受众。在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的群众登记记录中,筛选适合法律援助的受众,适时提供法律服务、政策引导,在纠纷需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时,主动伸出援助之手,分类施策,确保群众矛盾纠纷“一站式”解决。
三是“法律援助+人民调解”,高效化解矛盾纠纷。加强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业务衔接,建立“援调对接双向机制”,坚持“援调共济、调解先行、援助兜底”,实现法律援助与人民调解双向互动、无缝衔接,将矛盾纠纷高效化解,促进社会和谐稳定。
自实施“123+N”工作模式以来,法律援助实体平台、热线平台、网络平台融合发展,群众申请法律援助更加高效便捷,打造了城乡“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”。2024年以来,禹城市法律援助中心共受理各类案件1101件,为群众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 1247.07万元。 |